哈佛毕业包租公,清华毕业包工头,北大毕业当中介? 撕掉偏见的美国华人,会有多牛逼? - 北美地产学堂 BBS 哈佛毕业包租公,清华毕业包工头,北大毕业当中介? 撕掉偏见的美国华人,会有多牛逼? Lily
Lily 北美地产学堂
作者:Lily 整理:Amy
近期一则32岁硕士做家政的新闻引发了热议,之所以引发热议,是因为“名校”和“高学历”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:家政或是房产中介这些都是伺候人的活儿,“名校”出来的高材生,应该被人伺候,怎么能去伺候人?
这就像是现在最时髦的“地摊经济”,刚走出直播间的CEO们,又一头扎进了街边的地摊上。比如水滴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沈鹏和唱吧创始人陈华,纷纷现身街头,摆起了地摊。所以,“以后逛地摊注意点,说不定一抬头就发现是为互联网大佬”。
这些看似魔幻又充满画面感的心理矛盾,到底拷问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哪些问题?
学历不再值钱了吗?名校水分变大了吗?还是人生不易,都别装逼,赚钱第一?
前几天,北美地产学堂开例会的时候,我偶然间发现,团队里的成员居然全是名校出身和海外博士。
学堂的老师和嘉宾,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着清华、北大、还有哈佛知名大学博士,这种亮闪闪的头衔。他们之前的工作,不是就任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、麦肯锡咨询公司,就是在美国500强公司任职,其中也不缺乏一些国内外高校的教授。
而最近,我更是被一类“想象与现实不符”的新闻刷屏了。比如,高学历出身,从事家政行业;北大高材生毕业,做地产经纪;比如,链家的经纪人中84%以上为高等学历,年薪超过一百万的也不少……
是啊,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、高学历毕业生从事房产中介、甚至家政,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。
国内尚且如此,那美国这边的情况又如何呢?身在海外,喝过“洋墨水”的博士们,他们的人生路径又会怎样的“异乎寻常”?
01
美国华人无比热爱学习,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工程师都考了业余房产经纪人;基本上所有全职房产经纪人的名片上都写着名校毕业,500强公司工作过,甚至还有着一连串各种资格证的title。
但事实上,美国的华人对地产的热爱,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。在工作之余,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投资地产。
以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为例。
2008年金融危机,我是第一批去Orlando 投资房产的东岸的投资者。
在我买了第一套短租房后,身边就有朋友跟着去买,他们大部分在科技公司工作,一买就是5-10套,我们一帮人一共买了几百个。基本上除了工作、带娃,其余的时间全部花在了地产投资上。
其实,由于性格和语言方面的差异,华人在职场上会有“天花板”,职位上升到一定地步可能就会遇到瓶颈。但他们业务能力很强,日常工作在上班时间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搞定,余下的大把时间便可以用来研究房地产。搞出租和翻新需要的语言和公司政治斗争的技巧少。
同时,如果作为职业,地产投资比较容易上手,这也导致很多工程师去考经纪人执照,新移民来到美国,进不了其他行业,也会选择考地产经纪和保险经纪。
这些新移民有国内知名院校的大学教师,也有华为、IBM这些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管,很多人来了美国几年时间就年收入50-100 万美元。一个人有了之前的工作经历,做事的技巧、态度、方法和资源,即使重新从事不同的行业,也会比普通人要迅速的多。
地产学堂的嘉宾Helen也说过,国内外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环境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。我们华人从中国到美国来,刚开始的选择有限,都是从事和原来专业相关的工作,而对于移民来说,需要移民的行业要不然高精尖,一般人做不了,要不然就很累很少人做。还有就是,原来我们做的不见得是我们喜欢的,当时年少报专业时真不知道自己喜欢合适做什么。现在才发现自已原来没那么喜欢自己的专业。
02
我们学堂的Jianhua,是北大毕业,他之所以改变了“不一定要做到大公司CMO”的想法,是因为某天他想和CMO约一个会议,但是看到这位CMO从早上五六点,到下午六七点,加上很多晚上的时间,全部都排满了大大小小的会议calendar之后,他就frozen了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那种基本没有个人时间的工作模式,不是他想要的。
Jianhua也认为,做房产,就算只有少数几个出租房,也是一门Business。当他把在MBA学到的很多知识,融汇自己的想法运用其中,运营自己的小business,最终获得到的小成就、小激情才是他最享受的时刻。
“相对来说,房产投资这个小business比较容易上手。一开始买自住房有点经验,再扩充一下到小的出租房,再多一些…… 比起其他创业,我觉得房地产相对入行门槛还是低一些。像我,就不知不觉入行了,哈哈哈”
要知道,房子投资好了,每个月都有正现金流,可以提早实现财务自由,潇洒的去坐邮轮,无忧无虑的去海滩晒太阳。
我们学堂的嘉宾老朽有句话,5 栋房可以炒掉老板。
医生、律师永远没有休息日,但地产投资做好了,每个月几万美元的净收入,绝对可以悠哉游哉的享受人生。
嘉宾微地主也借用了《财富快车道》书中的话:月光族走的是财富人行道,普通中产走的是财富慢车道。他们通过时间和复利来积累财富,虽然可行,但是要以时间为代价。财富快车道的人需要做生意,而且这生意必须有“需求”、“门槛”、“全权控制”、“规模”和“不以时间来换钱”的特点。
这么一看,房地产就是为数不多的、具有这些特点的生意。
在房地产行业,常常能听到有些人10年就积累了上千万的净资产。这对于在财富人行道和慢车道上的人来说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如果北大、清华才子的目标是积累财富,那么他们做房地产中介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,相对于做工程师来说,这完全是一条捷径。
之前,我在圣诞节前后去了日本,走访了东京、大阪以及京都几个城市,和当地房地产行业的专家聊了聊,也亲自看了他们投资的房子。
这其中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朱,他也是博士毕业,本来在日本一家大公司做工程师。8 年前他开始做房地产投资,那时候日本贷款利率0.75到1多一点,由于信用状态良好,他开始不停的贷款买便宜的deal,然后翻修,value add,租出去,再带着租客卖给投资客。积累了这些年,拥有了几栋楼,房地产生意也越做越大。
03
其实,相对于股票来说,房地产中存在“看得见摸得着”的杠杆,我们可以利用小资金撬起大项目。而其它类型的创业项目前提比较高,比如,高科技需要技术,即使有了技术,光专利保护就要交好多钱。
就像学堂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学生公寓的的文章:大学教授Rick,4 年内,利用10万美元做到21套学生公寓。
Rick教授也是美国毕业的博士,他第一个投资房是跟着我下海的,后来投资学生公寓的他也跟着一起学习。
35 万美元买一套旧房子推倒重建,construction loan,花费100 万,银行评估160 万。马上把现金refinance cash out,本金回来还能再赚一些钱,把这些钱继续投资下一栋。这样滚动投资几年,几栋楼就有了。
我一个硅谷的朋友,是国内几家知名投资基金的美国负责人。刚认识时,他每天都奔波在各地去看项目。两年前在Irvine又遇到,他说不做创投,改做学生公寓旧房重建了。他觉得还是地产投资靠谱,见效快。
当时我建议他,可以考虑地产和创投相结合的模式。现在他的学生公寓创投模式也做起来了,融资了不少钱。当然,由于疫情原因,如果暑假后学生不开学,肯定会受一些影响。
其实,地产投资也和华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关,美国的华人一有些闲钱就会去买房置地。比如,孩子在外州上学,会买一套2卧公寓,一间自住,一间出租,毕了业,房价上涨了,学费也赚回来了,以房养学。
我认识的一个姐姐,金融危机在波士顿帮助孩子买了一套房子,现在升值了一倍。在Irvine我了解的几个留学生,当初家里帮忙买的房子,现在也升值了。
我的一个闺蜜,她也是教授。在翻修了几个房子之后,她表示,“这东西,拿出我一半的智商就够了,但来钱快,补充一下生活完全足够。”
法国媒体侨报钱总,地产学堂法国负责人,她告诉我,一个家庭中,孩子去哪里,父母就会去哪里。美国的教育全世界第一,她家邻居为了10岁的孙子以后到波士顿留学,刚刚买了一套价值200万美元的房产。
04
就像我们群友微地主(美国生物博士)所说,“人各有志。有人的志向是救死扶伤,比如,通过研究肿瘤药物来实现自我价值。有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财务自由,来赢回属于自己的时间,把它们花在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人和事情上。”
Xiang(坐标北卡)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,“这可能和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有关。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上班所做的事情,那他肯定可以坚持下去,这其实不需要坚持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有钱拿,何乐而不为。”
对于Xiang来说,公司里的人事环境,周围上下级各种逢场作戏,让他觉得很没有意思,那种感觉就像是慢性自杀。而且,他觉得上班就是用劳动换钱,只要停止一天劳动,立马就没有收入,如何实现财务自由?
“所以,起初,我上班只是为了积累资本,后来我的现金流大大超过了工资,我就不在公司工作了,这也就是去年年底发生的事情。不上班之后我就选择了做房地产经纪人,一来不能太闲着,二来利用我的知识为别人服务,帮助别人通过房地产投资达到财务自由,就像我之前的经纪人帮助我的那样,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”
莎桐(坐标纽约)和小爱(坐标西雅图),亦是如此,“其实做什么都在于个人,华人的传统思想就是认为,读了名校就应该要做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工作,比如CMO、CEO什么的,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我觉得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事情才是最重要的。
中国的文化里很多都是活在别的眼光里,读家长喜欢的专业,读賺钱多的专业;但是人活到最后还是要回归本心,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,又可以让自己和家人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,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每个人兴趣和经历都不一样,不需要和别人去比,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,并为之不断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房博士
我身边的教授和医生们做房产投资的也不少。
小吉米
的确如此,尤其是当人岁数上了40岁以后,从事可以有被动收入的房地产投资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方向!感恩在北美地产学堂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!?
北美地产学堂 |
Lily 北美地产学堂
作者:Lily 整理:Amy
近期一则32岁硕士做家政的新闻引发了热议,之所以引发热议,是因为“名校”和“高学历”对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:家政或是房产中介这些都是伺候人的活儿,“名校”出来的高材生,应该被人伺候,怎么能去伺候人?
这就像是现在最时髦的“地摊经济”,刚走出直播间的CEO们,又一头扎进了街边的地摊上。比如水滴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沈鹏和唱吧创始人陈华,纷纷现身街头,摆起了地摊。所以,“以后逛地摊注意点,说不定一抬头就发现是为互联网大佬”。
这些看似魔幻又充满画面感的心理矛盾,到底拷问了我们灵魂深处的哪些问题?
学历不再值钱了吗?名校水分变大了吗?还是人生不易,都别装逼,赚钱第一?
前几天,北美地产学堂开例会的时候,我偶然间发现,团队里的成员居然全是名校出身和海外博士。
学堂的老师和嘉宾,他们每个人都拥有着清华、北大、还有哈佛知名大学博士,这种亮闪闪的头衔。他们之前的工作,不是就任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、麦肯锡咨询公司,就是在美国500强公司任职,其中也不缺乏一些国内外高校的教授。
而最近,我更是被一类“想象与现实不符”的新闻刷屏了。比如,高学历出身,从事家政行业;北大高材生毕业,做地产经纪;比如,链家的经纪人中84%以上为高等学历,年薪超过一百万的也不少……
是啊,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、高学历毕业生从事房产中介、甚至家政,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。
国内尚且如此,那美国这边的情况又如何呢?身在海外,喝过“洋墨水”的博士们,他们的人生路径又会怎样的“异乎寻常”?
01
美国华人无比热爱学习,硅谷的很多高科技工程师都考了业余房产经纪人;基本上所有全职房产经纪人的名片上都写着名校毕业,500强公司工作过,甚至还有着一连串各种资格证的title。
但事实上,美国的华人对地产的热爱,可能会超出你的想象。在工作之余,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投资地产。
以我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为例。
2008年金融危机,我是第一批去Orlando 投资房产的东岸的投资者。
在我买了第一套短租房后,身边就有朋友跟着去买,他们大部分在科技公司工作,一买就是5-10套,我们一帮人一共买了几百个。基本上除了工作、带娃,其余的时间全部花在了地产投资上。
其实,由于性格和语言方面的差异,华人在职场上会有“天花板”,职位上升到一定地步可能就会遇到瓶颈。但他们业务能力很强,日常工作在上班时间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搞定,余下的大把时间便可以用来研究房地产。搞出租和翻新需要的语言和公司政治斗争的技巧少。
同时,如果作为职业,地产投资比较容易上手,这也导致很多工程师去考经纪人执照,新移民来到美国,进不了其他行业,也会选择考地产经纪和保险经纪。
这些新移民有国内知名院校的大学教师,也有华为、IBM这些国内知名企业的高管,很多人来了美国几年时间就年收入50-100 万美元。一个人有了之前的工作经历,做事的技巧、态度、方法和资源,即使重新从事不同的行业,也会比普通人要迅速的多。
地产学堂的嘉宾Helen也说过,国内外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环境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。我们华人从中国到美国来,刚开始的选择有限,都是从事和原来专业相关的工作,而对于移民来说,需要移民的行业要不然高精尖,一般人做不了,要不然就很累很少人做。还有就是,原来我们做的不见得是我们喜欢的,当时年少报专业时真不知道自己喜欢合适做什么。现在才发现自已原来没那么喜欢自己的专业。
02
我们学堂的Jianhua,是北大毕业,他之所以改变了“不一定要做到大公司CMO”的想法,是因为某天他想和CMO约一个会议,但是看到这位CMO从早上五六点,到下午六七点,加上很多晚上的时间,全部都排满了大大小小的会议calendar之后,他就frozen了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那种基本没有个人时间的工作模式,不是他想要的。
Jianhua也认为,做房产,就算只有少数几个出租房,也是一门Business。当他把在MBA学到的很多知识,融汇自己的想法运用其中,运营自己的小business,最终获得到的小成就、小激情才是他最享受的时刻。
“相对来说,房产投资这个小business比较容易上手。一开始买自住房有点经验,再扩充一下到小的出租房,再多一些…… 比起其他创业,我觉得房地产相对入行门槛还是低一些。像我,就不知不觉入行了,哈哈哈”
要知道,房子投资好了,每个月都有正现金流,可以提早实现财务自由,潇洒的去坐邮轮,无忧无虑的去海滩晒太阳。
我们学堂的嘉宾老朽有句话,5 栋房可以炒掉老板。
医生、律师永远没有休息日,但地产投资做好了,每个月几万美元的净收入,绝对可以悠哉游哉的享受人生。
嘉宾微地主也借用了《财富快车道》书中的话:月光族走的是财富人行道,普通中产走的是财富慢车道。他们通过时间和复利来积累财富,虽然可行,但是要以时间为代价。财富快车道的人需要做生意,而且这生意必须有“需求”、“门槛”、“全权控制”、“规模”和“不以时间来换钱”的特点。
这么一看,房地产就是为数不多的、具有这些特点的生意。
在房地产行业,常常能听到有些人10年就积累了上千万的净资产。这对于在财富人行道和慢车道上的人来说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如果北大、清华才子的目标是积累财富,那么他们做房地产中介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,相对于做工程师来说,这完全是一条捷径。
之前,我在圣诞节前后去了日本,走访了东京、大阪以及京都几个城市,和当地房地产行业的专家聊了聊,也亲自看了他们投资的房子。
这其中,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朱,他也是博士毕业,本来在日本一家大公司做工程师。8 年前他开始做房地产投资,那时候日本贷款利率0.75到1多一点,由于信用状态良好,他开始不停的贷款买便宜的deal,然后翻修,value add,租出去,再带着租客卖给投资客。积累了这些年,拥有了几栋楼,房地产生意也越做越大。
03
其实,相对于股票来说,房地产中存在“看得见摸得着”的杠杆,我们可以利用小资金撬起大项目。而其它类型的创业项目前提比较高,比如,高科技需要技术,即使有了技术,光专利保护就要交好多钱。
就像学堂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学生公寓的的文章:大学教授Rick,4 年内,利用10万美元做到21套学生公寓。
Rick教授也是美国毕业的博士,他第一个投资房是跟着我下海的,后来投资学生公寓的他也跟着一起学习。
35 万美元买一套旧房子推倒重建,construction loan,花费100 万,银行评估160 万。马上把现金refinance cash out,本金回来还能再赚一些钱,把这些钱继续投资下一栋。这样滚动投资几年,几栋楼就有了。
我一个硅谷的朋友,是国内几家知名投资基金的美国负责人。刚认识时,他每天都奔波在各地去看项目。两年前在Irvine又遇到,他说不做创投,改做学生公寓旧房重建了。他觉得还是地产投资靠谱,见效快。
当时我建议他,可以考虑地产和创投相结合的模式。现在他的学生公寓创投模式也做起来了,融资了不少钱。当然,由于疫情原因,如果暑假后学生不开学,肯定会受一些影响。
其实,地产投资也和华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有关,美国的华人一有些闲钱就会去买房置地。比如,孩子在外州上学,会买一套2卧公寓,一间自住,一间出租,毕了业,房价上涨了,学费也赚回来了,以房养学。
我认识的一个姐姐,金融危机在波士顿帮助孩子买了一套房子,现在升值了一倍。在Irvine我了解的几个留学生,当初家里帮忙买的房子,现在也升值了。
我的一个闺蜜,她也是教授。在翻修了几个房子之后,她表示,“这东西,拿出我一半的智商就够了,但来钱快,补充一下生活完全足够。”
法国媒体侨报钱总,地产学堂法国负责人,她告诉我,一个家庭中,孩子去哪里,父母就会去哪里。美国的教育全世界第一,她家邻居为了10岁的孙子以后到波士顿留学,刚刚买了一套价值200万美元的房产。
04
就像我们群友微地主(美国生物博士)所说,“人各有志。有人的志向是救死扶伤,比如,通过研究肿瘤药物来实现自我价值。有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财务自由,来赢回属于自己的时间,把它们花在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人和事情上。”
Xiang(坐标北卡)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,“这可能和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有关。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上班所做的事情,那他肯定可以坚持下去,这其实不需要坚持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有钱拿,何乐而不为。”
对于Xiang来说,公司里的人事环境,周围上下级各种逢场作戏,让他觉得很没有意思,那种感觉就像是慢性自杀。而且,他觉得上班就是用劳动换钱,只要停止一天劳动,立马就没有收入,如何实现财务自由?
“所以,起初,我上班只是为了积累资本,后来我的现金流大大超过了工资,我就不在公司工作了,这也就是去年年底发生的事情。不上班之后我就选择了做房地产经纪人,一来不能太闲着,二来利用我的知识为别人服务,帮助别人通过房地产投资达到财务自由,就像我之前的经纪人帮助我的那样,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。”
莎桐(坐标纽约)和小爱(坐标西雅图),亦是如此,“其实做什么都在于个人,华人的传统思想就是认为,读了名校就应该要做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工作,比如CMO、CEO什么的,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我觉得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喜欢事情才是最重要的。
中国的文化里很多都是活在别的眼光里,读家长喜欢的专业,读賺钱多的专业;但是人活到最后还是要回归本心,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,又可以让自己和家人维持不错的生活水准,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。
每个人兴趣和经历都不一样,不需要和别人去比,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,并为之不断努力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房博士
我身边的教授和医生们做房产投资的也不少。
小吉米
的确如此,尤其是当人岁数上了40岁以后,从事可以有被动收入的房地产投资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方向!感恩在北美地产学堂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!?
北美地产学堂 |